2007年8月25日 星期六

經濟史方法論

02. 方法論: 歷史方法論與經濟方法論有何差異?

大不同! 而經濟史的分析方法是兩者的綜合體嗎?

探討課題:

1. 數量分析與質量分析

2. 大歷史vs.小歷史 與 總體經濟vs.個體經濟之類比

3. 新史學與實證主義

4. 年鑑學派

5. 制度分析學派

2007年8月6日 星期一

為什麼要讀經濟史?

01. 引論: 歷史對經濟學有用嗎?

讓兩位智慧最高的經濟大師熊彼得凱恩斯來告訴你吧!

熊彼得曾說:如果要我的學術生涯重新來過經濟學基本領域中(歷史統計理論) 三選一,我大概會選經濟史吧! 理由是:

1. 本質上,經濟題材是一種相當獨特的過程,必須適度掌握史實及歷史直覺,才有辦法瞭解經濟現象[譯註: 經濟事件常是動態或有延續性的]

2. 歷史不可能只是純經濟的,必然伴隨其他制度面因素; 因此,經濟史是瞭解經濟非經濟事實之間交互影響的最佳方法[譯註: 經濟史涵蓋面及縱深均較廣較遠]

3. 當今絕大多數的經濟分析最常犯的基本錯誤,多來自於缺乏歷史感[譯註:例如追求效用極大的過程中,假設偏好不變,就是所謂的基本錯誤;現已修正--納入習慣及學習因素(歷史感)]

< Schumpeter , A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, p.12-4.>

凱恩斯在一般理論」最後的結語中,也留下一段令人玩味的話:  
" 經濟學家與政治哲學家,無論對錯,影響力常常是無遠弗界的。自以為卓然獨立的實踐者
其實往往仍舊受制於先賢
(經濟學家),而不自明;再狂妄的當權者也只不過是從過往中拮取經驗
而已
" [譯註:美國尼克森總統執政時曾嘆我們都是凱恩斯學派,即說明後代之智慧常也難以
超越
先賢或歷史經驗;經濟史的確有其重要性]
< The General Theory, "Concluding Notes">

延伸閱讀: 讀經濟史真有趣! 文/賴建誠(作者為清華經濟系教授)

【網路上最棒又紅的一篇引介文章,精選片段,供修習者參考,有興趣者,請看全文

如果你想當個好經濟學家,做些有貢獻的事,讀經濟史有幫助嗎?

  • 我的學識和聲望恐怕不足以說服你,我先介紹Donald McCloskey的基本論點。他從哈佛取得博士學位後,到芝加哥大學擔任經濟史教授,寫了許多文章與專書,擔任過經濟史學會的會長。更特殊的是,他經歷 過痛苦的易裝癖與變性手術,把Donald改為女性的Deidre,詳見他的自傳Crossing(1999年芝加哥大學出版)及她的個人網頁。

歷史對經濟學有用嗎?

  • 推介他那篇1976的名作〈歷史對經濟學有用嗎?〉(Does the Past Have Useful Economics?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, 14(2):434~61)。McCloskey認為歷史對經濟學可以提供5項功能:(1)更多的經濟事實,(2)更好的經濟事實,(3)較好的經濟理 論,(4)較好的經濟政策,(5)較好的經濟學家。這篇經濟史學界必讀的文章,30年之後仍然有它的可讀性,請欣賞他的文筆與博學,以及文章後面所附的 138項書目。.......
  • 1950年代末期,計量經濟史學開始發展,經過30多年的努力,在1993年Robert Fogel與Douglass North以經濟史的研究得到諾貝爾獎,這個學門才逐漸得到基本的尊嚴。現在哈佛、耶魯、MIT、芝加哥、史丹佛、柏克萊都有經濟史名師,這個學門總算有點門面了。其中最關鍵的原因,就是他們走對了路:把經濟理論、統計方法、數學模型用來探討歷史的經濟面向,自稱為Cliometrics (Clio是希臘的歷史女神,metrics是計量衡量學的意思)或Historical Economics。這和傳統上使用敘述手法、簡單圖形與表格說明的經濟史研究迥異,對一般的經濟學者而言,雙方也比較有共同的語言與溝通的平台。
  • 那麼,簡要地說,歷史對經濟學有什麼用呢?計量史學者一直努力要說服經濟史同行:把統計方法、經濟理論、數學模型引入經濟史,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,這項努力大概成功了。現在計量史學者應該反過來,要努力說服經濟學界:把歷史研究引入經濟學的分析中,會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好處。......

經濟史不能輕忽

  • 要辯護經濟史是否有用,基本的道理其實很簡單。如果有效的經濟學理,是根據事實來提煉出有用的概念,那麼現代的經濟學理視野,必然會受到觀察樣本的限制。歷史的重要功能,就是開闊認知的可能性。歷史能提供許多過去的精采現象,是眼前所不易觀察到或想像到的。就像研究古生物,能幫助生物學家對演化過程的了解。人類過去的經濟活動中,必然有許多精采的: 失業問題、景氣循環問題、物價膨脹∕緊縮、貨幣供需失調現象,是現代無法觀察到,也不是現代理論所能充分解釋的。
  • 歷史可以補助目前觀察樣本的不足,也能提醒現代的經濟學家,當今的理論仍有許多無法充分解釋的現象。不要忘記:經濟學的本質和天文學類似,都是在大量的觀察之後才提出理論模型。經濟史學者透過集體的努力,彙編了更豐富的史料與文獻,更多的統計數字,有更多元的歷史觀點 與分析工具,肯定地說:我們比所研究的對象,更了解他們的時代。
  • 若從亞當史密斯算起,經濟理論的發展至今還不到250年,其中有較重要發展的時期,是1900年之後的事。人類的文明史若以5000年來算,各大洲、各地區、各國所發生過的有趣經濟事件不知幾凡,現代經濟學家所能掌握的理論工具,還遠不足以解釋這麼複雜的現象。 Canterbery說:“Mathematics brings rigor to economics but history prevents it from succumbing to rigor meortis.”(數學把嚴謹帶入經濟學,但歷史讓經濟學免於僵化)。
  • 為什麼要在電腦裡,一味追求符合數學的特性,以人為的方式建構純邏輯的理論,而不顧慮這樣的模型是否有解釋真實世界的能力?為什麼不問問我們的祖先,看他們發生過哪些難題與趣事,看看現今的理論能否幫他們解決問題;以及,更重要的,能否從祖先的血淚經驗,來改善現今理論的不足,擴展思考的視野。

1. 網站 : 最重要的經濟史網站(http://eh.net/

2. 專業期刊
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(是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刊物,)、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(1963年創刊,著重運用計量方法在歷史資料上,是計量史學的代表性刊物,季刊)、Economic History Review(英國經濟史學會的刊物,題材與分析手法較傳統,排斥計量史學的手法)、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。
還有2007年創辦新刊物Cliometrica: Journal of Historic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 History

3. 資料庫與參考文獻
最重要的線上資料庫是EconLit,這是經濟學界最熟悉的論文查索方式。這是非常豐富的資料庫,可依作者、關鍵詞、刊物名稱、題材分類做全文搜尋。政大也有。

4 . 經濟史百科全書

2003年6月牛津大學出版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 History(5冊),主編者是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史名教授Joel Mokyr,共2,806頁,訂價695美元,由800位專家寫了900個條目。書評說編得很好,只是太過著重「西方」,太過歐洲中心。索引做得很好,查索便利。

若我對某個題材有興趣,除了這套百科全書,我會用電腦找尋3項資源,依序是:(1)Google,(2)EconLit資料庫,(3)Eh.Net內的Encyclopedia。經濟史是個豐富有趣的學門,同好們,深入挖掘吧!

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

Economic History syllabus

本課程屬高階綜合性之課程,強調整合能力之培養、視野之開拓及思考經濟問題,討論縱深遠較經濟其他課程長。主要從三個構面來探索經濟問題--研究方法、史實史料、經濟理論檢驗。需先修過總經、個經、經濟思想史,適合高年級同學修習。

教學採開放互動式,修習學生都將分組建構教學部落格或網站,在充分瞭解如何解釋經濟問題後,同學將自主提問,並且接受來自於老師及其他組的質詢詰問,課堂上也將透過辯論,來尋求解答。同學將會有相當廣泛的指定閱讀,文獻史料之蒐尋及思辯精進的過程。

課程設計走小班精緻路線,題目包含庸俗的例如:誰最愛拼經濟?(陳水扁、梁啟超、俾斯麥),二十一世紀是不是中國的世紀? 台灣經濟將再起? 也包含的智趣挑戰例如:什麼是明清經濟沒落之肇因? 為何中國、德國都沒有資本主義? 外商(英、荷東印度公司)與洋行(怡和、德記)有益於開發還只是經濟侵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