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

大歷史與小歷史 (總體與個體)

  • 歷史研究的對象該是什麼?又由何種角度出發?經濟史也同理論一樣分成總體、個體經濟史嗎?
  • 本校台史所陳芳明教授在其部落格說得好,……史研所的訓練屬考據學,即凡屬史料,都等於歷史事實。……。由於相信史料等於事實,傳統史家在保持並選擇史料時,往往側重在大人格、大事件的議題上。……的確,我們熟悉的歷史學習過程中,無非也都是帝王、將相,朝代更替與盛衰。但是,經濟史中難道不是如此嗎?大人格如馬克思、凱恩斯,大事件如經濟恐慌、金融危機等,才能引發關注及深究的意趣。
  • 誠如陳教授所質疑:
    帝王外到底有沒有存在著其他的歷史記憶?歷史的發展,到底有沒有斷層或斷裂? ……他用
    文學找到局部答案: "知識助我理解歷史知識的缺陷與斷層。……過去所謂的歷史,其實都屬於大歷史(grand history),而文學所重視的都是小歷史(petite history)。帝王與英雄的人格,距離我這樣遙遠。反而是女性,同志,原住民與我在這個時代呼吸同樣的空氣,共擁同樣的山河。文學訓練告訴我,歷史已經到達需要改寫的階段。我越來越相信,文學能夠書寫的,歷史也一定能夠容納。帝王史觀式的歷史記憶,就允許它隱退成為歷史名詞。”
  • REF:從大歷史到小歷史 2006-12-27 陳芳明 【文學史與其他】

  • 新近極富盛名趙柏田《岩中花樹——十六至十八世紀的江南文人》書寫重要人物:王陽明、黃宗羲、章學誠……等。著力的並非人物事功的呈現和思想的解析,而是其日常生活史的勾勒,採用了小說般的敍事筆法和筆調,似把讀者帶入到了歷史情境中,感受人物的命運沉浮和喜怒哀樂…。
  • “小說筆法”是指敍事精神和態度,是對歷史深處人性的勘察,而不是虛構、杜撰。…… “創造”與“發現”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一個優秀的歷史敍事者,是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經由內心省察和精心甄選,發現“故事”,抽取種種線索和細節編織成往事的面貌。
  • 歷史敍述確需重新找回想像力。因近代史學已失去想像的活力,特別是蘭克史學之後,歷史已被定為官方檔案的政治史。流風所及,對中國史學界也帶來了負面影響。其實在19世紀中葉以前的歐洲,歷史書寫就是修辭性的文學行為,如《史記》,就是亦文亦史。
  • 當然,所有的歷史敍事都要以史實為基準,……因為歷史的想像力不能沒有邊界。《岩中花樹》書中涉及史實的,都經得起推敲和檢驗。……全集、書信、同時的著述,爬梳、校勘、甄別史料,所做的幾乎就是一個歷史學家的工作。
  • REF摘錄小說家趙柏田之訪問稿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