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9月18日 星期二

新史學與實證主義

主要根據生活是治史者的教科書/ 王家範 2006-10 智識學術網 摘錄改寫

  • 研究經濟史常需借重實證技巧(包括計量經濟學),但要進入歷史情境,則需借助於史料,以實證回歸歷史現場。而一切資料的推算、邏輯性的解釋,都只能假定史料依據事實陳述的可靠,與特定的歷史情境吻合。治史者在選擇與解讀史料的觀察過程中,容易忽略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以及其局限於生活的社會閱歷和經驗,(沒有一定的鄉土生活閱歷,很容易出錯)……
  • 尤其,近年來,經濟史比較研究蔚然成風(中西史家、史著、史學思潮) 。但是,茍無相通的概念或共同的架構平台,比較的意義其實並不大。
  • 而以古論今也常會出問題,如人均收入的現代經濟概念表達出來的經濟意義,究竟能否說明古代民眾真實生活的經驗? 明清江南農民過得比江北好,這是可信的;但是否比英國農民過得好,不敢置妄結論。……
  • 歷史文本中偶或出現的有限資料,由於在時間與空間上嚴重地不連貫,常有疑義,諸如GDP之類的概念;因此,若不聯繫明清中國的整體歷史背景,拋棄制度方面的分析,實證至上,成純數字演繹,則有資料還不如沒有?

Ref: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中西史學比較研究回顧 /李勇 智識學術網

西方對明清中國經濟看法的變化及其原因 /李伯重 智識學術網

沒有留言: